首頁  >  專題  >  媒眼看世界

第77期:大數據:讓往日音容歷歷在目

第77期:大數據:讓往日音容歷歷在目 0:00
最新發布時間: 2024-08-07   瀏覽數:
分享到:
  本專欄面向科普工作者和社會公眾常年征稿(點擊“投稿說明”查看詳情),征稿郵箱:zhaozheng@cstm.org.cn。

  喜歡看日劇的朋友一定聽說過《世界奇妙物語》這部電視巨作。這部劇開播至今已33年,每年都會推出新的劇集,涵蓋科幻、奇幻、懸疑、驚悚、喜劇等元素。近日上映的《走馬燈的歌單》,講述一位“生命形象”制作師為一位瀕死的老人制作“生命形象”的故事,為我們展現了大數據技術未來的應用潛力。

《走馬燈的歌單》劇照

  《走馬燈的歌單》劇照

  故事里所謂的“生命形象”,是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定制開發的基于人工智能的仿生機器人。它的外觀是對逝者的復刻,內核人工智能則搭載了這個人的生命數據,擁有他的記憶、性格、興趣愛好、習慣,甚至口頭禪。通過這種方式,仿生機器人實現了對逝者的“復活”。

  這些生命數據從哪里來呢?通過手術將某種傳感器預埋在活人的體內,記錄并上傳數據至云端的控制中心。而一個人一生的生命數據龐大而雜亂,如何從中抽離出屬于這個人的獨特要素就要看“生命形象”制作師的本事了。

  可見,“生命形象”制作師做的其實是大數據分析與挖掘工作,從一堆數據中提煉出能反映對象特征的信息,從而為人工智能注入“靈魂”,就像很多軟件能夠根據人們大量的瀏覽行為數據,通過智能算法,對這個人的喜好、需求等進行分析,進而為其呈現個性化內容一樣。如果將來我們能夠將人一生看到的、聽到的、觸覺和味覺感知到的、喜歡的、討厭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志向抱負等全部記錄下來,有了關于一個人的全面的、海量的數據,輔以更高水平的大數據技術和機器學習,那么就像《走馬燈的歌單》里一樣開發出近似逝者的人工智能形象,并非天方夜譚。

  “復活”逝者,延續生命,其實一直是熱門科幻題材。在這些科幻作品中,大致有三種技術路線:一種是通過計算機模擬人的生存環境,給大腦足夠的刺激,讓大腦以為自己還像以前一樣活著;一種是將人體的一部分或者除了大腦以外的全部身體用機械或仿生體替代,極大地延長壽命并提高身體機能,像《攻殼機動隊》和《機械戰警》里的主角那樣;還有一種是完全舍棄人體,將意識上傳至虛擬空間,如《上載人生》里描繪的那樣。

  在不遠的未來,人們可以在死前掃描自己的大腦,把意識上傳到網絡空間里。這個網絡空間有酒店、花園、森林、湖泊,以及美食、美酒、書籍、娛樂設施……有一個人生活所需的一切,只不過這一切都是互聯網公司建模開發出來的。

  上傳意識,意味著自然人的死亡,同時也意味著虛擬人的永生。這種設定看似合理又美好,但如果從實現難度來考量,它的難度要比《走馬燈的歌單》利用大數據搭建具有個人特征的人工智能高太多了。難在哪里呢?難就難在科學界目前對于什么是意識都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對于意識由什么組成、是如何產生的還知之甚少,更遑論刻畫意識,甚至上傳意識了。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走馬燈的歌單》中的“生命形象”并非某個人的真正復制品,只是將大數據分析和挖掘出的某些性格特征賦予了人工智能,同時將這個人的記憶放進人工智能的數據存儲區,從而讓人工智能可以模擬特定的人。

  對于我這個技術樂天派而言,從智能聊天機器人發展到注入“靈魂”的人工智能可謂指日可待,而意識上傳就屬于“有生之年”系列了。

  (作者系中國科技館網絡科普部副研究員)

生命形象

(本文轉載自:《科普時報》2024-1-19(第6版)“媒眼看世界”欄目)
媒眼看世界,大數據,智能


©2011-2024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未經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或鏡像
京ICP備1100085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9775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快射视频网站,很黄很色裸乳视频网站,女人体1963午夜免费视频,91视频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