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你怎么就這么熱!

圖文: | 2017-07-20

導語:
  高溫熱浪最近已經席卷了大半個中國,北方的高溫尤為突出,身在帝都的小伙伴們今年的熱感更是格外強烈。到底是今年真的特別熱,還是每年夏天大家都喊熱呢?北京地處北溫帶,不僅常常領跑同緯度地區的氣溫,跟南方的火爐城市相比也絲毫不遜色。作為一個北方城市,北京你怎么就能這么熱?
  

大數據告訴你今年有多熱

氣象學上將日最高氣溫大于或等于35攝氏度定義為“高溫日”。北京市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尤煥苓介紹,從高溫日起始時間分布圖來看,每年高溫日出現的時間早晚差別很大。從1981年至今,五月上中旬就出現高溫天氣的年份不多,共有4次;今年5月19日就出現了高溫天氣,排位第四,在近10年里排第二,僅次于2009年高溫起始日5月18日。而去年高溫天氣的開始時間為6月16日,和今年相比,相差快一個月,今年的確是熱得比較早。

今年的高溫來得早,是不是來勢也更加兇猛呢?今年5月里接連出現了3個高溫日,在近十年里勇折桂冠,在近37年里排位也僅次于1999年(4個);今年6月里的高溫日有8個,近10年第一,近37年第二(和1999年并列),2000年11天排位第一。

今年夏季尚未過半,總的高溫日數已有15天,沖到了歷年來的中上水平,在近10年里與2009、2010年并列第一。所以總的來看,今年的高溫不但來得早、來勢兇猛,而且還有相當大的后勁兒,在近十年里應該會獨占鰲頭。

城市熱島效應

由于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區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熱率和更小的比熱容,使得城市地區升溫較快,并向四周和大氣中大量輻射,造成了同一時間城區氣溫普遍高于周圍的郊區氣溫,高溫的城區處于低溫的郊區包圍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島嶼,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城市熱島效應。

19世紀初,英國氣候學家路克·霍德華在《倫敦的氣候》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熱島效應”的氣候特征理念。國內外研究一般認為城市熱島屬局地小氣候現象,對區域氣候的影響有限,對大尺度氣候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因此,氣候變化研究主要將城市熱島當作影響氣溫序列均一性和代表性的非氣候因子。

城市熱島效應在北京表現明顯。城六區7月平均氣溫偏高,尤其是東城、西城、豐臺、通州,其次是大興、石景山、海淀、順義、房山、昌平、朝陽,最涼快的是密云和延慶。

    城市的夏天里,草坪溫度32℃、樹冠溫度30℃的時候,水泥地面的溫度就可以達到57℃,柏油馬路的溫度更高達63℃,城市的建筑、人類活動無時無刻不在排放熱量,廣場、馬路的增加,相應減少了綠地,也加劇了熱島效應。如果你將一棟棟鋼筋水泥的建筑想象成暖氣,路面想象成地暖,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城市的夏天格外熱了。

北京三面環山導致“焚風效應”

    焚風現象是由于濕空氣越過山脈,在山脈背風坡一側下沉時增溫,使氣團變得又干又熱。因而氣團所經之地濕度明顯下降,氣溫會迅速升高。 

北京市地處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北邊、西邊和東北三面群山聳立。當冷空氣越過山脈進入北京時,氣流先爬升而后產生下沉運動,產生了“焚風效應”,其結果,使得氣溫不降反而升高。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弱,這種增溫作用就尤為明顯。當冷空氣所帶來的平流降溫不及氣流的下沉增溫和太陽的輻射增溫的聯合效果時,本市就會出現刮風不降溫甚至升溫這種天氣情況。

    河北省中南部地區均處在太行山腳下,并且處于山脈自東北至西南走向的拐彎處背風側,這樣特殊的地形導致了河北省中南部氣溫一年四季均普遍高于周邊省市。石家莊地區,位于太行山東麓,海拔高度相差1000米以上,當焚風氣流越過太行山下降時,石家莊地區常出現“焚風效應”,日平均氣溫比正常時偏高10℃左右,有時比離山麓較遠的東南部市縣(無“焚風效應”地區)要高出10℃以上,如天氣晴好,太陽輻射較強,則更加劇了氣溫升高。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