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腦特工隊1》中,小女孩萊莉的頭腦中有五名情緒小伙伴,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情緒:快樂、傷心、憤怒、害怕和討厭。隨著萊莉進入青春期,她的生活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隨著一名新的情緒伙伴的到來,讓原來的情緒五人組有了巨大動蕩。新的情緒伙伴代表著焦慮,而且她不是一個人,隨之而來的還有其他一些新的情緒伙伴,比如尷尬、羨慕和無聊。

青春期是人體發育的重要時期,身體各方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伴隨性成熟而來的不僅是第二性征的出現,性激素水平也急劇增高。比如萊莉就突然長高了不少,臉上還生出了青春痘。
大腦在青春期會飛速變化,完成最后的發育。我們大腦不同區域的發育速度和成熟過程并不相同,前額葉在青春期會迅速成熟。前額葉位于大腦的前部,這個區域主要的功能包括邏輯思維、復雜情緒的感受、加工與情緒控制、復雜行為的協調與管理,比如進行決策、形成個性,以及指導社會交往等等。前額葉最早在兒童時期就經歷過一次高速發育期,而在青春期,就好像經歷了一次復興,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快速建立、加強。由于大腦的變化,導致這一時期的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沖動,他們可能沒有經過思考或者處理就將情緒表達出來。前額葉也參與情緒調劑,特別是焦慮情緒。面對壓力時,前額葉通過抑制杏仁核活動來幫助我們平靜下來。所以在青春期,當前額葉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青少年就會更容易情緒失控、更容易感到焦慮。
青春期也是從兒童長成成人的重要時期,認知能力、社會環境、人際關系等方面也經歷著變化。與兒童期相比,青少年的社會關系更加豐富,他們也更加看重與同輩的關系。在這部電影中,萊莉面臨著要從初中升入高中的情況。升學意味著新的環境、更大的校園、更多的同學,學業也更多更難,同時對青少年的期望和要求也更高,但對個人的幫助和支持比小時候要少。青少年開始減少與父母的互動,而更多地與同齡人互動。萊莉大腦中的“友誼島”就變得越來越精彩。在這些變化中,青少年經歷的負面生活事件增多,家庭沖突增多,很多青少年也開始經歷浪漫關系,這些急劇的變化也使得青少年的壓力越來越大。

電影開始,萊莉還是那個樂觀、開朗、優秀的學生,情緒們也在正常地工作著,突然“青春期”的紅色警報響起,情緒們都亂了手腳。青春期的情緒體驗就像坐上了過山車,變化和起伏都非常大。
研究者通常從四個維度評估青少年的情緒體驗:頻率、強度、不穩定性和清晰度。情緒頻率是指一個人在給定的時間段內經歷特定情緒的次數。情緒強度是指情緒反應的強度或幅度。情緒不穩定性指情緒隨時間波動的程度。最后,情緒清晰度涉及到人們能夠毫不含糊地識別、標記和表征自己情緒的程度。
研究表明,與年輕的青少年相比,年齡較大的青少年經歷的積極情緒較少,消極情緒較多。從青春期早期到晚期,積極情緒減少且強度下降,消極情緒增加、強度保持穩定。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高強度情緒體驗更頻繁,低強度情緒更少,總體情緒強度高于成年人。青春期女孩通常比男孩的情緒強度更劇烈、更不穩定。根據對191名青少年在五年中每年一次的追蹤研究發現,女孩的負面情緒和情緒變化在青春期中期達到頂峰,而男孩則是表現出線性增長的趨勢。在情緒清晰方面,男孩和女孩在12-13歲時的情緒清晰度水平相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男孩情緒清晰度明顯高于女孩。

當原來的情緒們應付不來,新的情緒——焦慮,不請自來。焦慮跟恐懼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焦慮和恐懼都會讓身體出現一系列壓力反應,比如心慌氣短、手心出汗、瞳孔放大等等,但是焦慮和恐懼并不一樣。首先是兩種情緒的對象不同,恐懼一般比較短暫,并有明確的原因,如和已知或者了解的威脅有關。而焦慮的存在時間往往更長,一般是未知、模糊不清的事情和威脅所引發的。新來的焦慮不僅趕走了原來的情緒們,完全控制了萊莉的大腦:總是讓萊莉想到最壞的情況,有了很多“必須要”的想法,讓快樂的萊莉變得不自信,總是焦躁不安,為達目的甚至傷害自己的朋友。甚至由于焦慮的“瘋狂操作”,讓在賽場上的萊莉突然進入了“驚恐發作”的狀態:強烈的恐懼伴隨著失控感,強烈心跳、喘不上氣,就好像要窒息一樣,人不能思考、不能動彈、對外界環境也失去了反應。
在緊急關頭,快樂帶著老情緒們回到了“控制室”,并且和新情緒們一起幫助萊莉最終找回了自己。電影里提供了一些細節告訴我們萊莉如何讓自己放松下來:找回自己。首先是腹式呼吸,這里畫面交代得很清晰,用鼻子深深吸氣、然后用嘴緩緩吐氣,這種呼吸的方法可以幫助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從而放松下來。其次是萊莉的手指在摩挲椅子的表面,實際上這是一種幫助回到當下的技術,通過感官刺激,比如摩擦粗糙的衣料、又冷又硬的板凳,讓注意力回到當下,把“神”拉回來。

經此一役,快樂也認識到了所有的記憶都有意義,并不是把他們丟棄、或者“關起來”就會永遠消失。不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記憶,都是形成“我是什么樣的人”的重要組成,也是克服困難的力量。萊莉還有愛她、支持她的父母和朋友,加上這些和諧相處的情緒朋友們,就算再大壓力和挑戰,也能勇敢面對。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科普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其它相關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責任編輯:王磊]